铅衣为铠甲 细丝作武器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负责人黄远亮用微导管让患者重获新生 世界新动态

黄远亮。记者 陈理杰 摄


【资料图】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1998年,当北京的第一场雪洒落在有着鎏金宝顶的天坛祈年殿时,黄远亮用快门和雪中的天坛,来了一场穿越百年的“邂逅”;25年后,站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台上,他用细如发丝的微导管,再次实现“穿越”,但这一次他“穿越”的不再是时间,而是人体肌肤……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负责人黄远亮治病救人的故事吧!

为爱奔赴

白衣情侣齐来厦

如果说奥黛丽·赫本与纪梵希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黄远亮与他的爱人吴秀蓉就实现了“从象牙塔到婚礼殿堂”的爱情蝶变。

黄远亮生长在福州,由于受到当医生的姨妈、姨夫影响,所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写的都是医学院校。1985年,黄远亮考入福建医科大学,在校园里结识了吴秀蓉,仿佛“一眼千年”,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1990年大学毕业后,这对白衣情侣“为爱奔赴”,离开了熟悉的榕城,来到厦门,双双投入当时第一医院的“怀抱”。

进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以后,熟悉医学影像知识的黄远亮来到当时的放射科工作。据介绍,该院肿瘤介入治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步开展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1997年黄远亮在时任科室主任的带领下,完成他人生中第一台介入手术。2009年,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科室的快速发展,该院介入科独立成科。黄远亮一直与科室“共成长”,并于今年1月成为科室负责人。

为患者“负重前行”

让患者重获新生

据了解,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医生对付“病魔”的“武器”,是轻若鸿毛的微导管,其对患者的创伤微乎其微;医生自己却要穿上重达20斤的铅衣,以抵御仪器辐射的危害。尤其是夏季,即使开着空调,一场手术下来也要全身湿透。但就在这样的“负重前行”中,黄远亮一干就是二十余年,许多癌症患者因为他的治疗,再次看到生的希望。

63岁的李先生是一名长期乙肝患者,在一次体检时发现自己罹患原发性肝癌,肿瘤足有皮球那么大。“这在过去,基本算是失去了治疗机会,但因介入技术的发展,李先生有机会获得重生。”根据具体病情,黄远亮为李先生精心安排了五个疗程的介入治疗。四个多月过去了,李先生惊喜地发现,他体内原本巨大的肿瘤缩小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癌组织也失去活性。就这样,黄远亮为李先生争取到了宝贵的外科手术机会。手术进行得也很顺利,李先生体内没有再发现有活的癌细胞。目前,李先生复查指标一切正常,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35岁的林女士在体检时发现肝脏有良性血管瘤,病灶最大直径约12厘米,已压迫到下腔静脉。“血管瘤里面充满血液,一旦破裂就会危及生命。”黄远亮为林女士进行了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最后达到让瘤体“瘪掉”的效果。三个月后复查发现,林女士病灶缩小一半以上,并将继续缩小。今后,林女士不需要再进行任何药物干预,定期复查即可。

科室多项技术

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介入医生的工作,就是在医学影像的引导下,采用介入技术手段更加精准地区分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从而进行各种微创手术。”黄远亮介绍,针对癌症的传统用药方式效果较差,副作用也大;介入治疗则可精准地通过导管把药物作用到肿瘤血管,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

进入21世纪以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逐步开展了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技术(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及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以及肿瘤消融治疗、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门脉高压TIPS治疗等。2005年,科室与医院神经内科协作开展“急性脑卒中经动脉溶栓术”,2016年完成首例“急性脑梗死取栓术”。2023年1月,黄远亮成为介入科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在肝癌的综合治疗、外周血管性病变、儿童血管瘤、脉管畸形治疗等技术方面,目前已处于闽西南地区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黄远亮透露,未来,他计划申请和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韩国宏团队开展合作,打造厦门肝癌综合介入治疗分中心的临床试验基地,“实现与国内一流水平的接轨”。同时,由医院医务部牵头,打造介入科、感染科、消化科、内镜室等多学科参与共建的门脉高压出血性疾病诊疗平台,为被这种高死亡率疾病困扰的患者们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诊疗。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