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喜 报
(相关资料图)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简阳市非遗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由简阳市组织申报的畜肉菜肴传统制作技艺(简阳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六神曲传统炮制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石桥挂面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畜肉菜肴传统制作技艺
(简阳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
据历朝《简州志》记载:早在汉代简阳(古称牛鞞)就已是“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了。可见简阳羊历史久远,而羊肉的加工技艺历史更是随着羊被人类作为食物猎取时就有了。
简阳羊肉汤传说源于古牛鞞县令董和“鱼羊烩”和三国蜀汉诸葛亮为平息南蛮孟获的叛乱、解决士兵饮食而独创的“全羊汤”。
简阳羊肉汤历史悠久,是传统烹调技艺的典型代表。简阳羊肉汤以简阳独有的大耳羊为原料,分为五大菜类(凉、蒸、烤、烧、汤)尤以汤类为甚,制作流程很有讲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先将漂洗干净后的羊肉、羊杂、羊骨架等放入锅内清煮,等到熟后再从锅里分类捞出来晾干,并将老锅汤倒入另一器皿内待用。其二是根据客人所需把晾干后的羊肉、羊杂等下入锅内猛火爆炒2分钟左右,其间加入姜、胡椒等调味料,等有香味溢出、锅底油出现时,根据肉的多少倒入成比例的老汤进行烹煮。这个是熬味的关键,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如果不到位就会使汤的色、香、味黯淡。最后,在起锅时放进葱段、味精等佐料。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盆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味碟根据需要可用青红鲜椒、辣椒面等配制,侧旁备有调味品供不同口味的人添加。简阳羊肉汤的最大特点就是汤靓酽味香醇,鲜香皆俱,入口不腻。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
(六神曲传统炮制技艺)
六神曲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发酵中药。六神曲由古代制曲技术演变而来,最早出现的是酒曲,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制曲法,即在酒曲中加入中草药,晋代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有制曲时加入植物枝叶及汁液的方法,“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黄豆五升,以蓼汁煮烂,再用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包悬与稻秸罨黄。”至北魏时期,民间逐渐演变诞生出将几味中草药混合发酵后用以治疗消化不良的一种药物,它就是如今的“神曲”。至明朝发展为“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螣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本草纲目》•李时珍)此时的六神曲,具备了真正意义的药用价值,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石桥挂面制作技艺)
简阳石桥挂面原产地在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
石桥挂面,俗称高架面,制面全用手工操作,创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延续至今有九百多年历史。
石桥挂面有条细如丝、外圆中空,色白味美、煮不浑汤、隔夜回锅仍如鲜面的特点,驰名于省内外。
关于高架挂面的来历,民间有一传说:南宋时代有个皇帝喜食面条,且要求厨师把面条弄得越细越好。但厨师做的面条总是很粗,皇帝甚为不满。一天,厨师为皇帝炖羊头,无意间把筷子插入羊眼窝内,当拔出时发现汤水浓汁沿着筷子成一条直线往下流,且越流越细。厨师受到启发,便将羊骨头放在案板上,两个羊眼窝里各插一根竹筷,把搓好的粗面条绕在竹筷上,两手拉筷,果然越拉越长,越拉越细。从此,就用这种方法为皇帝拉面丝煮食。此法逐渐传到民间,人们开始制挂面,但不是用竹筷和羊头骨,而是以竹棍代竹筷,以木制高架代羊头骨,故称高架挂面。
制石桥挂面的麦粉是土磨推的,筛粉的罗底很细密,只取一、二道粉用以制挂面,不用次粉,故挂面质量高,丝头好。
石桥镇的挂面作坊,每家都有一口水井,用井水制的挂面,煮时不浑汤,如吃不完,可以隔夜回锅,美味不减。
制一百斤面粉的挂面,需三斤豆粉作扑粉,食盐八至十二斤(冬季需八斤,夏季需十二斤),菜油半斤。
其制作工序是:先在木盆内和面,和好后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拉成条,再将粗面条盘在木盆内,抹上菜油,数时后把粗面条绕在竹棍上,次日挂于高架,慢慢拉扯细长,晒干后取下来放在案板上,用刀截成数节,每节长十八公分,再按粗细定级,分别以红纸或黄纸包裹成把,每把重量只有十六进位秤的十二两。
品级分银丝细面、蛋清菲叶、二粗、三粗、头子面。
简阳县志卷十九食货篇记云:“石桥面驰名,水陆兼运,行销上下州县,岁出三百万斤。”
来源 | 简阳市文化馆
综合 | 侯佩茹
责编 | 郑玥岚
审核 | 曹礼芹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往期推荐
善念至简 善行致远 简阳这座城不简单
签约金额超百亿!释放机会近千亿!这场签约仪式有看点~
一件事一次办!简阳一次办事项目有这些↓
点击在看 会有更多好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