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6月27日电 (记者 唐小晴)探索科技增粮、科技增菜新路径;创新发展院士农业;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湖南长沙市近年创新培育乡村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2021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市。
2022年,长沙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51.3亿元,位列中国省会城市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78元,排名中国省会城市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排名中国省会城市第1位。
长沙县开慧镇印遇龙院士科技小院。 长沙县委宣传部供图
(资料图片)
“院士农业”为乡村插上科技翅膀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省的省会,长沙集聚了“杂草防控院士”柏连阳、“柑橘加工院士”单杨、“油菜院士”官春云、“生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茶叶院士”刘仲华、“水产院士”刘少军等7位农业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院士专家团队为长沙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2022年,印遇龙院士在长沙县建立工作室,以进一步保护“大围子猪”品种资源、做大做强“大围子”产业,同时开展不同饲粮对不同品种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通过为期8个月的生猪对比试验,探索高品质生猪饲养模式,为养什么品种的猪、用什么模式饲养、什么猪肉品质好提供科学依据。”印遇龙说,试验结果显示,猪肉中嘌呤及其中间代谢物的含量显著减少,更适合有“减脂”、低嘌呤饮食需求的人群。
目前,长沙县已在金井、高桥、北山等镇布局建设优质湘猪产业集群,建设年出栏大围子猪及杂交猪30万头、综合产值超26.5亿元的大围子猪全产业链,致力打造“品种好、品质优、品牌响”的优质湘猪品牌。
正提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的浏阳已有刘少军院士团队工作室、邹学校院士团队工作室、印遇龙院士农业示范基地落户。6月中旬,中国工程院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浏阳工作室也正式揭牌,重点围绕镉低积累水稻示范推广、稻田土壤环境提质、水稻绿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等关键环节开展合作。
为确保院士农业落实落地,长沙还出台了《长沙市院士农业实施办法(试行)》,符合条件的院士及其团队成员除享受长沙市人才政策外,还对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经费支持,对专家工作站、院士农业工作室给予60万元经费支持。
据统计,去年以来,长沙市共挂牌成立10个院士农业工作室,新建6个标准化、设施化、智慧化、绿色化示范基地,实施了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生猪养殖方式对比实验、稻渔综合种养等院士农业项目,推动了院士的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饲料粮减量替代、蔬菜稀植高效栽培技术、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在长沙落地转化。
“例如联合柏连阳院士开展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探索形成了‘五好一化’的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的保障粮食安全新路径;邀请邹学校院士为靖港镇蔬菜产业把脉开方,打造‘湘赢辣椒’品牌,助力靖港镇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长沙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建文举例。
浏阳田心村美景。 小河乡供图
“农文旅”融合释放农村活力
从长沙浏阳市城区驱车溯浏阳河而上,一路向东70多公里,便来到湘赣之交的罗霄山脉腹地。莽莽群山怀抱着一大片平坦坡地,这就是被称为“画里小河”的小河乡。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小河乡党委书记邵劭介绍,近年来,小河乡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农民画室等特色产业,构建了“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小河乡新河村一间由粮仓改造的画室里,农民画师黄柏友正在忙碌。“村里开画室后,我就从广东辞职回来了。现在一个月收入稳定在3000多元,关键是不耽误农活,也能照顾家人。”
目前,小河乡共有工艺国画、油画和创意画等6个画室,像黄柏友一样的农民画师460名,他们农忙拿锄头、平时拿画笔,画作畅销海外10余个国家。
围绕“画师群体扩大、画作质量提升、画室产业做强”的思路,小河乡持续打造湘赣边农民画室产业基地,建设集创作、展示、写生、研学于一体的乌石艺术写生营地,延伸写生研学等产业链,激发文化创意消费。
小河乡还是革命老区、客家原乡,境内红色资源、非遗技艺、传统文化交相辉映。近年,当地深挖“革命红、历史古、生态绿”等文旅资源,以网红景点为核心,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实现小河乡全域皆景、四季可游。
邵劭透露,小河乡已打造鱼鳞坝、艺术街、活字印刷非遗馆、星河天文台等一批乡村旅游打卡地,一年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初步实现了村美民富。
在外经商十多年的小河乡田心村村民房孟祥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回乡将自用房改成农家餐饮和民宿。“7月到10月旺季时一房难求,主要是避暑游、亲子游。”房孟祥计划与村集体、村民达成合作事项,定期收购当地的农特产品,建立乡村优质农产品产供销链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村民稳定增收。
泉水湖村蔬菜种植基地。 湘江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盘活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位于长沙湘江新区(岳麓区)雨敞坪镇的泉水湖村,是岳麓区最大的大中型水库移民村。从一个曾经负债的“贫困村”到年入百万元的“富裕村”,该村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产业党建联盟,聚合资源力量,推动村企联动,走出了一条“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富”的发展新路子。
想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无企业不兴,无产业不强。根据实际情况,泉水湖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汇总可流转土地,为村民、合作社和经营主体搭建交易平台,实现三方共赢;探索建立了两本台账管理制度,坚持村企联动,盘活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土地、闲置资产、扶持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明确保本分红、优先股等获益方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韭黄、草业、花卉、苗木、水果、油茶等20余家合作社先后在村内成立。湘润农业、三飞家庭农场等入驻村内,4年来累计创造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目前该村已有合作企业4家,年保本分红50万元以上。
“种植了数百亩葡萄,既销往市场,也可供前来旅游休闲的游客自行采摘。”三飞家庭农场主人周三明说,村里正着力发展中药材白芨种植和鱼菜共生特种水产养殖。
为盘活资源,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檀木岭村成立经济合作社,以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林场租赁等多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顶胜水务有限公司成功流转土地128亩,用来种植具有清洁水环境功能的微生物水草。“我们打算再流转222亩,与村集体一起打造鱼草共生体系试验区,共同致富。”公司负责人陶光胜说。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我们着力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戴建文说,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盘活利用农村集体“三资”,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方式,长沙形成了土地合作、农旅结合、村企共建、镇村统筹、特色种养、乡村服务、资源开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