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的个性与共鸣

散文写作必须要有个性,个性是文章的标签,也是作者风格的具体体现。有个性不一定独特,文章必须有独特性,包括思想、立意、形式、情感,最终归结于文本上来。

写作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一定得是你最拿手的东西,是才情学识、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与习惯的综合体。也就是说,你对于哪些词语、句式比较敏感,喜欢用哪种调调等。或是细腻温婉,或是大气纵横,或是质朴清新,或者是哲理诗意。你得平心静气,认真梳理一下,找出脉络,确定方向。比方说:你喜欢细腻温婉的行文方式,这类词语就会围绕着你,自然而然找上你,这是你选择风格的结果。


(资料图)

在这种个性里写出独特性,就要区分细化,是小家碧玉型,还是大家闺秀型,还是二者兼有。具体到语言上就会一目了然:“和羞走,低首嗅青梅。”和“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古风式,那么现代式的语境里如何呈现?齐建峰有篇文章叫《香妹》,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她低着头,散着的头发有些脏乱,甚至有的粘连在一起,显然没有去打理,身上是皱巴巴的、一身旧衣服,多少有些肥大,慢慢的就打了个照面,一时并没认出她是谁?这是普通村姑被扭曲的个性描述;祁娟《人在草木间》中有一段——打开身体,敞开胸怀,沸腾,战栗,在绿色的海洋上跳跃、翻滚。将灵魂从拘谨与羞涩中释放出去,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与天地共舞。这是城市女孩到乡村,在葱绿茶山中的个性舒展;张天敏在《丽姐的年》中写道——丽姐穿了件青花瓷色的,镶紫花边的高领旗袍。那出挑的身材与脸上的白月光,搭成的惊艳,足以疗愈人的审美疲劳症。这是都市丽人美媛范儿的个性。三人都有细腻细节之处的刻画,可是风格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都很个性,这种个性在句式的表达上得以呈现。齐建峰是讲述型,祁娟是跳跃型,张天敏是逻辑型。总体上来说,三人都是细腻温婉风格派。

行文的个性通过对语言的把控、节奏的缓急、句式的长短综合而成。语言把控和节奏在于长短句的使用,我用12345来表述,1代表短词语,5代表长句子,十个字左右或更长。就拿上面三个人的这一小段来分析,当然这不是全面的。仅以此为例来说明长短句的运用对个人风格造成的影响。齐建峰是35555型,一个短句,后面长句,长句稳定。祁娟是3322525型,短句并行,拆分后加长句,再来短句后加长句。张天敏是555355型。两头平衡,中间加短句。各有优点,各有缺点,句型的稳定有利于叙述者的平铺,但缺少波澜。句型的多变容易造成文章的起伏跌宕,引起思维跳跃,但缺少通感,句型中间的短句有利于衔接,但缺少灵性。综合来说,优秀的文章在于长短句的合理运用,留下空间,不致于阅读起来“沉重”,让文字有呼吸,有思考余地,这在于创新中的拆分和解,造成陌生感的语境,引起良好的阅读审美冲击。

散文的写作不应该只是像风像雨像云,刮过去就完了,下过去就完了,飘过去就完了。应该是像古树,像石头,像峭壁,让读者感觉到形形矗立,造成回眸顿悟、流连忘返之意,走过去了,仍然在回味,而前面又是一座高峰。一定要山路十八弯,九曲回肠。要做到这样,文章背后一定要有支撑,风格不同,支撑点也不一样。细腻温婉要有诗词支撑,质朴清新要有烟火支撑,霸气纵横要有侠义支撑,老成厚重要有哲学支撑。有了支撑点,你阅读才有方向,好像一说经验,就是说你要多读多写多练,读什么写什么练什么?要有目标。过分强调多读,你也没那个精力,也容易造成混乱,至少在一种风格形成之前,专注于支撑点背后的文章多读是有益的,对于快速提升风格相当有用。其他的多读是你想突破风格,才去做的事情,要有步骤,一下子贪多,反而造成束手无策。

散文写作写到一定时候,要有不同的尝试,可以多方位拓展,就拿我来说,刚开始的写作是清新,阳光,流畅型,不求大而全,只抓住一点,比如王庄系列的北大沟、蓄水池、老井、豆腐坊等等。再后来偏重诗意型,描写王庄风物,在叙事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然后我又写武侠散文,比如发在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上的《踏雪寻江湖》,也尝试过剧本型,还有故事型,哲理型,文史型。当然,还有现在比较热门的生态型,发在四川散文公众平台上的《山间物语》以及今日国土杂志上的《云上岘山》等,现在我又写名村乡镇祠堂系列,尝试学者型。不同类型的尝试,可以把思路打开,内在贯通就会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不过有一点你要注意,风格的突变,并不意味着宗旨也变,对于我来说,我的宗旨就是任何文本的尝试,宗旨都离不开王庄这个点。所以说,写系列文章你就很容易有一个目标,也容易树立风格,风格里一定要有突破,可以兼收并蓄,不要墨守成规,要大胆,要创新,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现在火热全网的《罗刹海市》就是古为今用,加以改造创新,一个歌手能有这样的创意,作为文学写作者,更应该下功夫,下苦功夫,不要自嗨。

散文的虚构与非虚构,不要太在意。没有老舅就不能写老舅吗?文本中出事那天是大太阳,我就不能写成风雨交加吗?他没有亲过她,我就不能写亲了吗?我主张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生活多变,文章也应该多变。过分强调非虚构,那就是对生活的不敬。现在普遍强调要质朴,不是说质朴不好,大家都在孜孜追求,而质朴已经形成了千篇一律,强调质朴,就会缺少情趣,缺少灵性。因为注重任何一方面就必然要偏离其他方面,写文章要纵横,要多元融合。说什么不让用艳丽词藻了,不大量使用形容词了,不用副词了,不这不那了,这都是狭小。恰当的运用就会使文章熠熠生辉,独树一帜。

当下,一些主流媒体倡导的意识也是约束写作者手脚的重要原因,很多研学讲座请三五个人,大唱官腔体、老爷体、学究体。以提升改稿上刊为借口,狂肆敛财,一张稿子能讲五十年,张口就是要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以人民为导向,扎根深入生活,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再不然就是从先秦讲起,到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五四运动,到现代后现代,再扯到西方,看似知识渊博,这些都是废话,你听了这些讲座以后,跟没听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人不知道弘扬主旋律,怎么去实现,以什么方法实现,不会告诉你。我就是人民,我就在生活之中。对于扎根生活,是对于那些官老爷作家来说的吧。谁不想写出喜闻乐见的作品来?谁不知道唐宋元明清那些名家名篇?大谈理论,只会画饼,完全靠自己领悟,技巧实质性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作为一个写作者,适当了解理论,不屈于理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对于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注入真性情,避免套路化。加强代入感,避免说教化。引入共鸣点,避免自娱化。

散文写作的共鸣,这个相对于个性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共鸣的东西是大家普遍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道德审美、价值取向、基本的真善美等等。写出共鸣的作品,必须抓住人性,人们在现实面前,在抉择面前,经历的挣扎,痛苦与矛盾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把你的内心思想争斗写出来,也就是写出了他人的思想斗争,现在大家忽略的一点就是对环境状物的描写越来越少,这对文章的点睛失去了力量。

我写故乡系列,往大了说共鸣点就是乡愁,往小了就是一个老物件,一个非遗手艺,一句方言,一个小广场,一个牌坊,一个祠堂,一个留守老人等。乡村书写大有可为,素材也多,从你身边写起,从熟悉的着手。选择规避和沉默,这让人失望。我一个王庄村到现在写了有一百万字,这个月又刚刚完成了关于王庄的长篇小说,将近二十万字。写作不要舍近求远,地方的就是世界的,因为,你熟悉的恰是别人陌生的。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具备自信、放松、愉悦的写作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关注细节,让自己的心灵与生活产生共鸣。

具体到写作来说,尤其是初学者,你每天一篇千字文,先不考究结构形式,顺从内心意识的流动去写,不要怕嘲笑,大胆写,写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拿旧文章修改填充,反复修改,改好后自己满意了再发出来,越写灵感越多,越写越机敏,不怕不干就怕站,一直努力就会成功。对于有所造诣的作家来说,文章写好后要修改,先通读几遍,找出语感停顿别扭之处,加以润色。句子调整,段落调整,去除“的地得”。去除“的地得”你会改变很多句式,并且会很新奇,这个通用。其次多加动词,动词最能传神,你要改变动词的位置,要主动不要被动。嵌入形容词,力图有画面感、音乐感、立体感,调动“视听触感悟”。

对于结尾大家会犯同样毛病,就是喜欢最后一段才升华,这是套路化。我们要拒绝套路化,一定要走个性化。鲁晓英有篇《带着诗意混烟火》结尾写到——马路上有车在疾驰,有人在缓行。我打开车门,用张开的伞遮住头顶濛濛一片天,下车,关门,走向我的烟火。几句话勾勒了画面,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并且干净、干练,很有个性。张天敏《梵高的天堂在哪里》结尾很有创意,视角突转,请看——到了芒种,诗人会独自走进起舞的麦田,自语:你其实是天才迷路时的灯盏,你养育庇护他们,并摧动其灿烂的韶华,在你辽阔的怀抱里,怒放。程金顺的《绿村》通篇诗意纠缠烟火,贯穿的非常好,如果把开头当成结尾那就更美了。——绿树托举着村庄,村庄漂浮在绿海里。我生活在村庄里,沉醉在绿海之中。也就是说,开头写这几句,到最后还用这一段,你要大胆。这就是创新,这就是个性。滕跃堂《舌尖上的新野》这个点也很好,有烟火气,容易共鸣。赵玉新《一个目击者的告白》,对于土地的梳理,纵横驰骋;对于文字的驾驭,汪洋姿意。豪情万丈不乏英雄本色,心灵独白不缺怜悯柔情。女性能有这样的书写,非一般功力,也很独特。袁荣丽《一缕花魂》的结尾——雨小了,大地也安静了许多。空中有一丝丝颤音,在他头顶盘旋,像飘渺的哀乐。这个既有画面,又有画面背后的心理呈现,可谓是明暗齐发,这就是艺术性。沟南张运良的《又到槐花飘季》他结尾引入歌曲,这也是创新——此时,夕阳被西天的残云一点一点吞噬殆尽,我似乎又听到了光阴的故事婉转而忧伤的唱着: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犹豫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所有的文本要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惊艳,一定是细节上要延伸,要有闲笔,布局色彩要浓谈相宜,多视角呈现文本,巧埋包袱,设长线,一波三折,三波九折,制造波澜。避免结尾式升华,要金句不断,一直升华,不断升华,开放式结尾,留下想象空间,也留下作者个性的痕迹。

作者简介:熊向阳,陆营王庄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中国乡村》杂志现代诗编审,《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大豫文学出书网》签约作家,曾任学校海风文学社编辑,北方文学研究所采编记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今日国土杂志》《西南文学》《鄂西北文学》《襄阳晚报》《荆门日报》《老人春秋》《中国乡村杂志》等。著有长篇小说《青春在》《夜太奇》长篇儿童小说《生态岛》《冒险岛》散文集《故乡本草》诗集《风中之风》等,长篇小说《心灵秘境》即将面世。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